“千里無人……溝洫畎澮之跡往往猶在。而荊棘成林,無尺寸之耕。”
這是蘇轍在《御試制策》描寫的三易回河所帶來的災難的最為官面的記錄,也是趙桓從析津府返回汴京時親眼見證的慘象——
即便離最后一次黃河決堤也有幾十年的時間,然而慷慨悲歌的燕趙之地依舊千里無人煙,炎黃故里的河南荊棘布野,荊襄淪為蠻荒之地,號稱魚米之鄉的江浙不復往日繁華。
生命的脆弱,在冰冷的數字面前展露無遺,又被無情的文字如實記在了史書里。即便以趙桓動輒便要拿人筑京觀的狠辣心性,也無法坦然面對天下如此慘狀。
但是從宋仁宗到宋神宗再到宋哲宗,還有始作俑者的李垂,這些混蛋們能坦然面對。
這些混蛋們一個敢寫,另外三個敢信,而且一個比一個能折騰,不光花老百姓的血汗錢不迷眼,根本就不拿百姓的命不當回事兒,留給子孫后代的是河南河北千里無人煙的爛攤子還有層出不窮的殺官造反受招安。
因為不殺官造反,就活不下去——哪怕明知道殺官造反受招安的后果是被當成炮灰,要被朝廷派到邊關去送死,那也比餓死強吧?
將目光從御輦外白雪皚皚的土地上收回,心里恨不得把趙禎和李垂那些混蛋們從地里挖出來鞭尸的趙桓也只能暗自嘆息一聲,隨即又勉強打起精神,對趕來匯報消息的何薊問道:“什么事兒?”
何薊沒有賣關子,當即便躬身道:“啟奏官家,高麗遣使朝貢,使者已經動身出發,不日即到明州。”
……
唐開元二十六年,分越州鄖縣地為鄖、奉化、慈溪、翁山四縣,置州,因境內四明山得名明州。宋淳化三年移杭州市舶司于州屬定海縣,次年復舊。咸平二年于州治置市舶司,“南則閩廣,東則倭人,北則高句麗,商舶往來,物貨豐衍”。
身為一個曾經出使過大宋,并且在明州逗留過一段時間的高麗使節,金富軾對于明州的了解并不少,甚至比許多土生土長的明州人還要了解明州的歷史。
然而距離上次來明州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明州卻變得陌生起來——
城還是那座城,人還是那些人,就連陪在自己身邊的宋國市舶司官員也還是去年相識的斐不同,一切看起來并沒有什么變化,然而金富軾卻感覺到一股別樣的陌生感。
直到在裴不同的陪同下在明州里轉了一遍,金富軾才察覺到這股陌生感到底是從何而來。
上一次來明州,金富軾覺得明州和高麗的港口城市并沒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樣的死氣沉沉,百姓滿是菜色的臉上也一樣都寫滿了木然,身邊這位斐不同的眼中更是隱藏著一絲絕望和不甘。
而這一次來,明州還是明州,明州的百姓卻已經變了——臉上的菜色依舊還是菜色,然而木然的神色已經消失不見,隱藏在斐不同眼中的那一絲絕望和不甘也都消失不見,似乎整座明州城的所有人都變得神采飛揚起來!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