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聲喝彩的余音從音箱里漸漸散去,d機已經自動停止了播放,視聽室里卻依然沒有絲毫動靜。所有人,包括10位評委、三位監審以及一位工作人員,14個人全都傻愣愣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沒有人說話,就連呼吸的聲音都輕到細不可聞。每個人都不自覺的屏住了呼吸,似乎生怕自己的呼吸聲會驚擾到剛才聽到的那首樂曲。
那是一首怎樣的樂曲啊!
從第一聲極輕極脆極富韻律的華夏大鼓開始,所有人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現了一座闊大而又幽深的劇院舞臺,一群樂手正在舞臺上忘情的演奏著。
每一樣樂器都活靈活現的出現在本應屬于它們的位置上,每一樣樂器都發出只屬于自己的天籟一般的聲音。四把二胡的音色各具特點,三把琵琶的風格截然不同卻又渾然一體,竹笛和洞簫在發聲高度上的差距精準無誤,就好像真的有兩位樂手站在音箱前面吹奏一樣。兩架古箏和一架揚琴形成的三角站位清晰可辨,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就連她們演奏時的動作似乎也能從音樂的節奏當中分辨出來。
偶爾,一兩聲樂手呼吸換氣的聲音會出現在樂曲的縫隙里,但是這樣的“噪聲”完全不會破壞樂曲的美?感,反而會有另一股活潑潑的現場感覺從樂曲當中撲面而來。
從樂曲播放的第一秒開始,視聽室里的所有人就被這首樂曲徹底俘虜了。沒有人再去計較低音的量感是不是足夠,彈?性如何,下潛的深度如何;也沒有人再去衡量中頻的厚度是不是到位,它的特征是醇和溫暖還是冷峻嚴肅;更沒有人還有時間去分辨高頻的穿透力和金屬感有沒有達標,超高頻的邊角是不是曾經出現毛邊現象。
他們聽到耳朵里的就是音樂本身的美妙,樂器發出的聲音交織而成的同樣也是音樂的美妙。在這樣的美妙音樂里,一切細節似乎都不重要,然而稍微回想一下,音樂當中的每一處細節卻又都會歷歷再現。
這就像現場聆聽一場高質量的音樂會一樣,分析、評價或者研究那是聆聽完整場音樂會之后才會進行的工作,聆聽的當時只有感受。
也只能是感受。
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的海洋里,感受樂曲的魅力,感受現場演奏的魅力。
這是高質量高水準的現場音樂會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一首小小的短短的參賽作品,同樣做到了這一點。從頭至尾,這首讓所有評委和在場的人徹底迷醉的參賽作品,它的長度只有短短的分12秒。
樂曲已經停止了至少一分鐘,才有第一聲長長的嘆氣聲出現在視聽室里。
“我建議……再聽一遍吧。”
不知是誰輕輕說了一聲。
這個建議立刻得到了響應和執行,很快,陷入極度寂靜的視聽室里就再次響起了樂曲的前奏:那段極輕極脆卻又極富韻律的華夏大鼓。
……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