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更:對了,老購)
敵我之別分明,就揭開之前假惺惺的面具。
天時將晚,大軍決戰要拖到明日,但是小規模的騎兵襲擾在夜里一間都未曾斷過。
劉妙貞這次所率進入徐州外圍的兩萬兵馬,有六千精騎,周普、孫壯、李良等人,都是敢于打硬仗的一等一良將,作戰形勢大為可觀。要不是不想以傷亡太大,不想后期的守戰形勢過于嚴峻,劉妙貞都有信心與周知眾、陳韓三這兩支敵軍硬拼一場而取勝。
輜車圍營,中間又用槍矛或盾車封門,裝鹽及石炭渣的袋子源源不斷的從車上御下來。
這些鹽一部分用牛馬或輜兵拉到小孤山南麓的溪谷里,從荊馬河上游溪流分數處鑿開冰層往水里灌鹽,將流經九里山西南麓的荊馬河段變成鹽河。一部分就尾隨著小規模出擊的騎兵隊伍之后,借著夜色的掩護,不斷的撒在荊馬河的河冰之上。聽上去復雜,做起來簡單,每騎駝上兩袋鹽,扎幾個洞在荊馬河上來回蹓跶就是。
此外,還在特定的河段每隔一段斷斷續續的撒下摻了鹽的石炭渣料;待明日太陽升起,石炭渣之下的冰層將會最快化開,將最先破壞河冰的結構,以便引起河冰坍塌性的破裂。
但黑色的石炭渣過于明顯,陳韓三此人生性又頗為謹慎,故而不能大規模的使用,以免引起他的警覺,只能斷斷續續的撒。
當然,在荊馬河的東段,還要確保有能供淮東軍安全進入荊馬河南岸的通道。
夜色晴好,九里山西南麓左右的雪地早就給踩踏得面目全非,夜風寒烈如刀,白天給戰馬、將卒踩得泥濘的大地,在入夜后不久就陸續給凍實。在緊挨、相距最遠不過十一二里的三處大營周圍,各家騎兵借著晴好的夜色而戰。
通過不斷的小規模的擾襲,不僅能打擊敵軍的士氣,更能擾亂敵軍將卒的休息。
戰馬鐵蹄從凍實的大地踏來踩去,“嘣嘣嘣”的異響,以如密集的滾雷,就響在耳旁,沒有一點心理素質,老卒都不敢安然睡去。
擔心淮東軍隨時有可能發動的夜襲,陳韓三率主力出城后,入夜后也不敢將甲掛解下。
陳韓三站在荊馬河南岸的小寨城頭,盯著朦朧夜色下的大地,看著一隊隊淮東騎兵越過荊馬河不斷的進行襲擾。
陳韓三已派人跟周知眾取得聯絡,夜色雖好,但周知眾不敢貿然打夜戰,約束騎兵也嚴,不愿在夜里廝殺——周知眾手里的騎兵,多來自宣府及薊鎮降軍,論及騎射甚至跨下戰馬,都不如淮東騎兵。白天的接戰也證明這點,夜里纏殺,無非是徒增消耗,還不如謹守陣腳,養精蓄稅,留待明天步騎齊出,將淮東軍一下子打垮掉。
劉妙貞更能放手派出一隊隊騎兵派過不斷的從各處跨過荊馬河擾襲南岸,陳韓三身上的壓力很大。
陳韓三雖率精銳進駐小寨,有寨墻環護,相對安全得很,不怕淮東軍夜里強攻,但外面的束槍所扎野營,可沒有那么堅固、牢不可破。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