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閱讀的是梟臣卷八:第76章藥材貿易元歸政雖自視甚高,但生于宗室,世襲侯爵,除了為梁氏及太后在幕后奔波策劃外,從沒有公開執掌軍政的機會。這次得梁成沖信任,執掌信陽政事,元歸政十分珍惜這次機會。
這些年,元歸政不歇下來,與其說是野心勃勃,不如說是不甘心抱負得不到施展。
有糧有鐵有騾馬有兵甲軍械弓矢,募民選吏屯田筑路修城建屋舍,諸事可為,南陽兵馬就不再是喪家之犬。更重要的一點,源源不斷的有物資從淮東運來,軍民人心漸漸安定下來,不再惶惶難安。
除梁習族弟梁顯仁率部守南陽南部的新野城,以備襄樊方面的長樂匪外,梁成沖親率主力精銳駐守方城。
方城位于伏牛山東麓,西臨桐柏山北脊,方城北面的方城隘口,是中原進入荊湖的第一道門戶,也是著名的中原九隘之一。
守南陽必守方城,方城隘距與陳芝虎率部進駐的汝州甚至不足三百里地,可謂針鋒相對。
西進軍民,除以沂州健勇居多的兩萬兵馬外,還有從濟寧、曹州等地隨軍南遷的難民,約有十萬人。
近十萬西遷民眾,相當長的時間里,都要靠賑濟才能渡過荒年。淮東招流撫難,編工輜營;淮西也有樣學校,編屯卒,元歸政在南陽自然是極力推薦梁成沖學這個經驗。
一方面廣營屯田,增加軍資供給,一方面,將流民的丁壯組織起來,作為儲備兵員,增加南陽的軍事實力,能在敵兵大軍擁圍過來之際,協助防守城壘,更能徹底的掌握南陽的局勢,不用擔心流民作亂。
除了西遷的軍民外,南陽地方宗族勢力給摧毀得十剩一二,倒是有頗多的流民或匪或寇,元歸政這次也是一律收編為南陽屯卒。這樣在兩萬兵馬外,南陽還編得三萬屯卒,分布于方城、南陽、弋陽、新野等城。
即使時間上稍晚了一些,在元歸政的主持下,更大規模的墾荒屯種,在進入五月之后也就拉開帷幕。
南陽百廢待興,無歸政日理萬機,自然無暇再親自跑前跑后,負責淮東物資西運之事。這事情便由元錦生就接起手來,與陳小彥奔波在淮河沿岸、柏桐山中,以確保水陸運輸隨時都順利暢通——南陽這邊,其他人都沒有怎么跟淮東打過交道,元歸政、元錦生父子雖說這些年來跟淮東恩怨糾纏,但他父子二人此時在南陽的地位倒是別人無法替代的。
水路交通快捷,雖說從山陽到正陽,千里迢迢,但淮東為這些物資運輸,調集了八十艘千石貨船,一次貨物運輸就達八萬石糧草、鐵料等。這些物資在正陽縣淮源卸下岸,千余人的騾馬隊,要將這些物資運往弋陽,在桐柏山里至少要走七八次,好在桐柏山谷道短,僅有水道的六七分之一。
約定好運往南陽的物資,淮西扣兩成以為護衛之資,也一并在正陽縣進行交割,物資清點、轉輸也方便——董原為了限制肖魁安,信陽境內的物資接管,則由信陽知府蔡畛負責。
四月、五月,信陽所征收的護兵之資總計有米糧近三萬石、鐵料萬余斤,騾馬、軍械、箭矢、兵甲若干。物資之充足,使得淮西軍領司在這兩個月里都不需要再額外往信陽投入什么物資,而且這樣的好日子,能一直持續到入秋之后。
身為信陽知府的蔡畛,騎跨在一匹大青馬上,眺望著淮河水面上那密張如林的帆桅,心想淮河上已經好些年沒有看到這么多船了。
從崇觀九年淮泗大亂起,淮河中游以上的商船就絕了蹤影,偶爾有船,也是冒險進淮打漁或流寇的小型兵船,千石載量的大帆船,即使在崇觀九年之前也不多見。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