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家聯姻,給吳襄的事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給其子弟開辟了廣闊的晉升之路。在當時的軍中,有一種熬資歷的慣例,提拔時經常檢查你從軍資歷長短。就譬如前面提到的丁北寧,十五歲中了武舉就跟著爺爺從軍。這吳三桂十七歲中武舉,隨即開始在明朝遼東部隊里熬資歷。
明朝的遼東部隊身處前線,和后金即后來的滿清部隊戰斗不斷,先后糾纏了幾十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后,便不斷地南下,蠶食搶掠明朝的遼東疆土。后被明朝遼東總督袁崇煥的大炮擊中后背,傷重身亡。
其子皇太極即位后繼續南下侵占明朝地盤,其騎兵活動范圍越來越廣,甚至越過長城搶劫內地。在崇禎二年兵困明朝京城時,使用反間計使崇禎冤殺袁崇煥,報了父仇。此后,又多次圍困明朝在關外的據點,譬如圍困松山祖大壽達半年之久。松山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甚至達到人相食的地步,崇禎嚴令洪承疇帶兵救援,不料不但祖大壽沒有救出來,連薊遼總督洪承疇也兵敗被俘,在清朝的誘惑下投降。
在來來往往的作戰中,吳襄不斷受到提拔,崇禎四年任遼東總兵。在皇太極發動的“大凌河之役”中,吳襄救援途中被圍,時任游擊將軍的吳三桂帶領20多名家丁沖進萬馬叢中救出了父親。但吳襄所部潰敗,致使救援失敗,薊遼總督祖大壽被迫降清,吳襄獲罪下獄。但此戰卻使吳三桂聲名遠揚,被擢升為寧遠總兵,當時,吳三桂只有27歲,成了大明朝軍界升起的一顆新星。
前文提過,祖大壽家族世代在遼東從軍,在軍隊里部屬眾多,為大明朝立下過無數戰功。上次隨主帥袁崇煥勤王,在袁崇煥被逮捕時率部逃脫,回來后惶恐不安,當時就想降清,經袁崇煥寫信告誡留了下來。在大凌河戰役山窮水盡的情況下,與皇太極約法三章降清。其大體內容是:一,大凌河軍民在我率領下守城,清軍不許屠城;二,不許遷怒于我的軍兵,日后我的部隊不能拆分開;三,如果軍民有家人在外地或者關內需要接送的,要提供方便。
皇太極聽了,感到此人重義氣,滿口答應。當時,只提了一個條件,讓其寫信,招降吳三桂。祖大壽無奈,只得答應。
參與談判的多爾袞聽了祖大壽的約法三章,印象深刻,牢牢地記在了心中。以后,多爾袞當了攝政王,對于祖大壽弟兄一直不敢使用,就是怕其擁兵稱雄。
吳三桂不理會舅舅祖大壽等三番五次寫信勸降,帶著自己訓練出來的關寧鐵騎馳騁于遼沈大地,互有勝敗。后來,父親吳襄獲釋復官,父子雙總兵成為了一段佳話。
皇太極見招降不成,便不斷地發兵進攻吳三桂,用逐步蠶食層層遞進的辦法,把大明朝的關外八所奪去了四所,使其防線名存實亡。
崇禎十五年秋,皇太極率兵馬繞開山海關吳三桂的防線,攻入關內,南下山東,攻城略地,拿下數十州縣,朝野震動。崇禎一方面命令其他地方的部隊增援山東,一面急調吳三桂的兵馬入關助剿。直至崇禎十六年春天,皇太極才帶著掠奪的財帛女子退往關外。
吳三桂作為驅賊有功人員,受到了崇禎帝的接見。其他王公大臣也競相宴請,好不風光。
國丈田弘遇自然也存心巴結,想在軍隊里找個靠山。在吳三桂應邀赴宴時,出動家妓歌舞助興。吳三桂一眼就看中了陳圓圓,驚為天人。陳圓圓閱人無數,自然也看上了風流倜儻權傾一方三十來歲的總兵英雄。感到其與風燭殘年的田國丈相比,無異是天壤之別。在陳圓圓勸酒時,竟然說道:“國丈若以圓圓相贈,吳某愿保田府太平。”說罷,也不待國丈表態,挾其出門,上馬而去。
自此,英雄美女共處一室,無限旖旎。
可惜,時光苦短,圣命催促,吳三桂只得戀戀不舍返回防地。本有心偕卿同行,怎奈家有悍妻,河東獅吼,怎舍得千嬌百媚的心上人去受那婆娘的悶氣,只得一步三回首,打馬馳去。
促使吳三桂回防的原因是滿清的皇太極突然駕崩,其未留下讓誰繼位的詔命。素有滿清第一文臣之稱的范文程怕明軍乘大清舊君新喪新君未立之機進攻,建議輔政大臣先命邊兵佯動,使明軍不敢妄動。
其實,范文程是多慮了。自顧不暇的大明王朝此刻風雨飄搖,全面退守還來不及,哪有精力去主動發起進攻。
范文程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代孫,其祖父曾在明朝萬歷年間出任過兵部尚書。因為性情耿直,不見容于小人,被罷官流放于東北撫順一帶。范文程努力學習,但那里教育落后,直到20歲才考中秀才,其感到在東北走科舉之路,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異常艱難,便想另辟蹊徑。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