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世間從來沒有后悔藥可買,既然一開始便落于他人,就只能在之后的追趕當中,更加把勁。
于是,川中城和川北城的百姓在對郡主府挪用城內(nèi)存糧而提出異議時,郭司攸和柳宗牧二人,以雷霆手段,迅速將帶頭之人押入監(jiān)/牢,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壓下了即將洶涌的民情。
時長十九天,李今夕的攔海大壩計劃,已是萬事俱備,只欠開工。
很快,一張張招聘啟事,貼滿了三城之地。
【招聘啟事】
“川南城沿海處,原有一大片土地,可供百姓耕種,但由于每年年中的海水倒灌,導致無法正常種植農(nóng)作物。
今郡主府聯(lián)合川南城,欲在海岸邊上,建立一道攔海大壩,以求將此處重新改造成可耕種土地。
因此,特招攬大批百姓,共同參與到建設(shè)攔海大壩當中,自愿參加,名額無限。
另外,凡參與建設(shè)者,可根據(jù)其工作時長,每日可到郡主府領(lǐng)取相應(yīng)的糧食。”
先前因為城內(nèi)存糧被挪用一事而鬧得不可開交的人們,此時正不斷往郡主府涌去。
既然沒法阻止存糧被郡主府拿走,那便只能老老實實參加建設(shè)去賺取部分糧食回家存著,以免日后天災人禍導致饑荒。
李今夕從來都不擔心這個策略會出問題,畢竟,上輩子的社會/主/義人民公/社模式也曾經(jīng)過一段時間驗證的,對于自己目前身處的三城之地,尤為適用。
借用社會/主/義人民公/社的基本雛形后,李今夕計劃中的“農(nóng)業(yè)□□”便再次加快了進程。
在糧食的誘惑下,三城之地的每一個勞動力,盡歸郡主府統(tǒng)管,一時間,整個三城如同一個巨大的機器,開始動作了起來。
李今夕把三城百姓分為三個部分,分別負責不同板塊的建設(shè)。
人數(shù)最多,身強力壯的第一部隊,自然是主要負責攔海大壩主體部分的建設(shè),在川南城的另一側(cè)山上,開采山石和木材,隨后再將其運送到海岸邊地基處,打造成為大壩主體。
第二部分的百姓,則把工作重心放在川中城右側(cè)的山上,此處樹木眾多,泥土松軟,而且還有溪流自山腰往下,匯成一條小溪流。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