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最大的還是譚德喜,時不時贊嘆幾句,喜不自勝。
這次“夜戰”,徹底改變了劉弘毅在課題小組的地位。
第二天,他就從“小劉”“劉弘毅”變成了“劉老師”!
為了區別于譚老師,“劉老師”很自覺地謙遜了很多次,最后采取折中策略,譚老師依舊是譚老師,劉老師前邊加了一個字,變成“小劉老師”。
安啦,這就對了嘛!
這才能安心工作。
劉弘毅展現出超強的計算能力之后,譚德喜隨即對課題研究分工做了調整。
他將主要精力轉向德文,法文資料的翻譯,讓劉弘毅承擔起主要的計算任務。在譚德喜看來,劉弘毅承擔這個任務,效率可能比他本人還高。
當然,要計算哪些東西,那還得譚德喜給劉弘毅分配。
整個武器設計的思路,是譚德喜的,在這個方面,劉弘毅沒辦法喧賓奪主。
這個并不是他的強項。
所以在這個課題組,本質上他依舊只是一個出色的助手,譚德喜仍然是靈魂人物。
接下來,課題組高速運轉,段為民又先后給課題組調派了幾名助手過來。
時間一天天流逝,課題組的進度逐步加快,比段為民預計中最快的速度還要更快。照這樣下去,兩個月左右,就能完成理論設計和驗證,開始進入樣品試產。
在這個過程中,劉弘毅展現出極其強大的天賦以及無與倫比的學術研究精神,幾乎不用任何人監督,就能將譚德喜分配給他的任務保質保量地完成,多數時候都是提前完成。
關鍵“帶學生”也是有模有樣,怎么看都不像是個新手,以至于到后來,課題組所有人都忘記了他的真實年齡,直接承認了他“副組長”的身份。
得虧76年這會沒有網絡小說,要不然,一定會有人懷疑他是重生者,悄咪咪地割他一塊肉拿去搞科學試驗!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