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劉弘毅的目光,盯上了幾年后就要爆發的兩山輪戰。
他先前研發出來的軍用霰彈槍,也是為了這場戰爭設計的。
在狹窄的叢林和洞穴戰場,霰彈槍比沖鋒槍好使,比步槍更好使。
如果加上便攜性的一次性火箭筒,那么在兩山那種戰場上,我軍一線部隊將爆發出極其驚人的攻堅威力。
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在于便攜!
不占編制。
人手一具。
“老師,正因為70式沒搞好,所以我們才要研究新的。”
劉弘毅信心滿滿地說道。
南線戰爭爆發之后,他親自去過前線,做過調研,聽取前線戰士們反饋的意見。大家都說,35榴和40榴很好使,但在攻堅的問題上,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主要就是穿透力不夠,對普通土木工事,當然是犀利無比,一發入魂。
但如果對上堅固的水泥永備工事,35榴就有些吃力了。
只能直瞄射擊孔,爭取把35榴彈直接打進碉堡里邊去。這對射手的技術要求很高。黃永輝那樣的天才特等射手,畢竟還是極少數,普通戰士根本就不可能打那么準。
戰場攻堅,主要還是依靠69式火箭筒和82無后坐力炮。
這兩樣武器,攻堅威力足夠,但也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問題。
主要就是占編制。
一個69式火箭筒作戰小組,必須是兩個人,一名射手,一名副射手兼彈藥手。在戰場上,一旦火箭筒小組傷亡或者沒能及時跟上步兵分隊,面對著敵人堅固的永備工事或者躲在山洞里的敵人,步兵輕武器就顯得威力遠遠不足。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