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小鎮子,楊帆的神識一掃進去,就明白了這是一個供周邊村落交換物資的小集鎮。
小鎮臨山而建,連圍墻都沒有,只有一個門牌坊,上寫著‘臨滄易市’,面積不算大,相當于一個交易市場一般。
人們交易方式也很原始落后,一般是以物易物,也有個別人是用金銀幣以及銅幣交易,楊帆也發現了這里的金銀銅幣的兌換比率,一枚金幣可兌百枚銀幣,一枚銀幣可兌百枚銅幣。
今天可能不是趕集的日子,進鎮子的人不多,但進鎮子的人都挑著擔子,或推著雙輪車帶著自己的各色貨物進鎮。
貨物都是一些魚和山珍之類的,也有一些手工制品,楊帆大失所望,這活脫脫就像是一個夏國古代的小市鎮,估計是打聽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了。
進到鎮子,只見地面已經換上了石磚,房屋結構都是以青石為基,木頭為梁,做工簡陋,雕梁畫棟是不可能的了,神奇的是屋頂居然沒有瓦片,用的是木片代替,楊帆看了看腳下的青石,又抬眼看了看鎮外山上成片成片的高大蒼木林,忽然也就明白了,他們這里應該沒有燒磚制瓦的行當,就地取材搞建筑才是最恰當的。
這個集市也有一些固定的店鋪,出售一些日用品,也有餐館,客棧,但都小得可憐,山民們是沿街擺放自己要售賣的東西,只要不擋住路邊店鋪的門就行。
楊帆有看到一些穿著比較講究一點的人向這些擺攤的山民收租,占了地方就得收租,看來這里也是有管理者的。
主路兩邊是各色店鋪,店鋪后面就是民房,那是當地的居民住所,主路總共也只長約300米,倒是有七八米寬的樣子,山民們也不喲喝,更不會拿出一個大喇叭對著路上行人使勁吼,不像地球上,逛個街得把你吵得耳聾。
他們都是安安靜靜地等待顧客上門,而逛街的有當地的居民,也有是擺攤的人,看上了貨物就會詢問要不要換,沒有吵鬧,沒有強買強賣,遵循著他們固有的傳統良俗,非常的淳樸。
楊帆信步當街走去,留意收聽是否有關于修士方面的信息。
忽然前方傳來了叱罵聲,抬眼望去,只見一名負責收租的人員對一個正坐在一處餐館門前擺攤的男孩拉扯。
那男孩約十三四歲,身材纖瘦,衣衫有些臟舊破爛,明顯日子過得不好。
仔細聽去,原來是那男孩沒錢交租,攤位費要收一個銀幣,男孩沒有,想賣了東西再交租,可那收租員不同意,說不交租就趕緊滾蛋,那男孩不愿意走,于是雙方就拉扯了起來。
楊帆走了過去一看,那男孩賣的是一些野山菌之類的東西,他也不知道這里的物價幾何,這些東西能值幾個錢。
那男孩似要哭出來了,拚命的懇求不要趕他走,附近的一些擺攤的人看了直搖頭,眼里都是同情的意味,卻也沒有人對他伸出援手,想必手頭都不寬裕。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