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兵家不爭十分顛簸崎嶇路
天哪,我終于明白了,當年日本人侵略中國,為什么不打福建,原來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征服這里的成本太高了。這福建在咱們中國可是著名的“兵家不爭之地”,和我的家鄉彭城正好相反,那里可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交通不便。在彭城外,有汴水,泗水兩條河流,這兩條河承擔著護城河的角色,可以讓彭城變得易守難攻。除了水利之外,彭城的陸路交通也很便利。可是福建呢,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原地區的百姓一直以為福建是一個島嶼,原因無他,古代福建人去中原,大多都是搭船前往的,中原人看多了,就以為福建和中原是沒有陸路相連的,是一個島嶼。
盡管后來人們意識到福建是島嶼的概念是錯誤的,但中原人也知道了走陸路去福建,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政權的大軍在福建的武夷山西側發動多次試探性進攻,但一直沒有找到可以走大部隊的大路。比如當時的楚國,楚國的勢力范圍已經滲透到了云南,但對于離自己統治中心更近的福建就一直滲透不進去。
福建的交通不便,由此可見一斑。
從地形上看,位于我國東南部的福建是比較封閉的。福建,簡稱閩,北和浙江交界地區是綿延的大山,西和江西交界地區是長達五百多公里的武夷山,西南和廣東交界地區也是山巒起伏。李白曾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其實,在福建地區也流行著一句話:
“閩道難,更甚于蜀道難。”
除了邊界多山,福建內部也是山巒峰起,地勢高險,比如北部有太姥山,中北部有鷲峰山,西北部有杉嶺,中部有戴云山等等。
總之,福建并不缺山,到處都是,所以當時福建的陸路基本行不通,即便打通了幾條閩道,也和蜀道一樣,運輸非常不方便。因為交通不便,大軍想攻入福建也找不到路,久而久之,福建就成了“兵家不爭之地”。
其次,缺乏戰略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一般可分為兩種,一是在邊境,用于抵御外族入侵的防御之地,比如山海關;二是中原地區,攻占首都或者大片地域所必經之地,比如彭城。
彭城地處關洛(關中、洛陽一帶,泛指北方地區,是傳統的政治中心)、幽燕(邊疆政治中心)和江南(財政)三個重要地區的連接部,所以說,這個位置實在關鍵,誰占領了彭城,誰有占有優勢,所以不得不爭。
再說福建。福建地處東南沿海,而中原王朝的敵人主要是來自北邊的游牧民族,所以游牧民族入侵時可能經過的隴西、陜西、山西和幽州一帶就成了重要的戰略要地。至于偏于一安的福建,因為無法影響中原爭霸,也無法影響游牧民族入侵,自然不可能成為戰略要地,所以才成了兵家不爭之地。
第三,經濟價值不高。
福建七山二水一田,平原地形很少,而且平坦地區幾乎都集中于沿海一線,也就是閩江入海口的福州——馬尾地區;晉江入海口的泉州——晉江地區;九江入海口的廈門——漳州地區。盡管有十分之一的耕地,但因為這些區域缺乏縱深,沒有上游腹地,加上福建內陸幾乎都是山區,路也是難走的轉山路。
在重農抑商的古代,因為福建的農耕潛力較小,所以不少重農抑商的朝代自然就看不上了,不過南宋、元朝重視商業和海運,所以福建也有一段時間很風光。但明朝恢復重農抑商政策后,福建又被忽略了。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