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撤離的當然有。
比如億通六君子,在潘十億的強烈主張下,提前一個月就清空走人了。
畢竟都是學院派。九十年代的碩士那是金光閃閃,而且易小笛佛系不爭。唯一學歷最低的潘十億,卻是最強的一個,市場嗅覺極其敏銳。
他們借著海叉島的房地產熱,和他們打下的威望,跑到燕京募集了十億資金,直接把股份公司做大了。
但六個男人組成的管理層,而且不分座次,那是肯定不行的。
他們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內斗分裂的隱患,做大之后,這種分歧會導致摩擦加劇,最終反目成仇。
另一個成功撤離的典范,金典集團張寶全。
張寶全最初沒有任何背景,就是一個文學青年,當過戰地記者,出版過小說集,還到電影學院讀完了導演專業。為了籌集拍電影的資金,選擇下海。
他最先到了小鎮,但沒有找到機會,于是繼續往南,來到海叉島。
在海叉島,張寶全與銀行下屬的一家企業合作,開辦了一個二級房地產開發公司,同島上的其他地產公司一樣,開始炒地皮——先找好買家,再利用銀行的資金,找到上游的土地,轉手賣出。風險很小,收益卻不小。
在炒地皮的同時,他注意到大量的糧食和貨物進出海島,便成立了一家海運公司,買了一些二手船,開展另外一項生意:海運。
正是這項不經意之間分散風險的投資,幫他從房地產泡沫中幸存下來。
成功者聊聊,失敗者卻尸骨堆積如山。
戴之康,組建的全國第一家私募房地產基金——富島基金,損失殆盡。
李書福,賠了三千萬,把辛辛苦苦賣冰箱的錢全扔在這個海島上,從此不再投機,開始做汽車。本著‘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兩個沙發’的理念,最終成為全球矚目的汽車大佬。
曹德旺,建了一個福耀工業村,最后負債累累撤離,后來專心制造玻璃,反倒成了玻璃大王。
海叉島,培養了華夏第一代企業家,這些經歷過完整市場經濟教育的人,在后來的商戰中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市場嗅覺,和超強的競爭力。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