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于本土決戰的設想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就有了,因為就當時的戰略環境而言,日本并沒有十足的把握擊垮美英兩國,因此在制定對美英作戰計劃的同時還想好了后路,一旦進攻不順利,第一階段的戰爭無法徹底擊垮美軍占領南太平洋地區,那么日本就打算在本土與美英決戰。
雖然后來由于戰斗出奇的順利,日軍在開戰半年左右就攻占了南太平洋上絕大多數的島嶼,所以關于本土決戰的相關一切東西都被束之高閣。不過之前所做的一些準備卻沒有荒廢,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日軍預先確定的本土決戰的戰前準備終于完成了,大兵團的配備也大體就緒。
不過,由于盟軍空襲加劇,導致日本國內大量的工廠被炸毀,軍工生產能力驟降。此外,由于大量的橋梁個公路被炸毀,日本國內大量的道路被阻塞,燃料、糧食、布匹等資源也嚴重不足。
除了這些之外,日軍各部隊的裝備和訓練以及后方的準備進展也十分遲緩,主要原因是日軍從海外各個殖民地撤兵的時候,丟掉了幾乎全部的重武器和一半以上的輕武器。沒有武器,部隊那就不叫部隊。
即便是布置在前線各部隊的武器裝備也不是十分完整,有些一些部隊還缺少部分火炮與重武器,特別是馬匹、汽車缺欠很多。關于陣地的構筑,在九州、四國、關東地方沿岸的重要正面戰場。僅完成計劃的60%至80%,而其他的正面戰場則大都僅完成50%左右。
訓練問題,除了在后方集結的決戰兵團外,都忙于構筑大規模的陣地,幾乎沒有時間進行訓練。
關于最重要的后勤方面的準備問題,九州、四國方面,彈藥的集結完成100%,燃料的集結完成94%,糧秣的集結完成16%;但決戰時集中兵力所需的物資集結,則十分令人擔心。關東方面。糧秣集結了50%。但是彈藥、物資器材的集結,由于優先供應九州,僅集結了一部分。其他地區,除京都方面外。后勤準備工作更為遲緩。
5月19日。盟軍經過近一個月的苦戰。終于在菲律賓西北部的山區內將日軍第十四方面軍僅存的十萬余人殲滅,日軍第十四方面軍最高指揮官山下奉文大將被擊斃,至此。統治菲律賓3年多的日軍第十四方面軍就此覆滅。
得知山下所部全軍覆沒,日軍方面對此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大本營正式追授山下奉文為大日本帝國陸軍元帥,并且在東京為手續費舉行了大規模的國葬。
日本政府和軍部的意圖是想借此激起日本國民同仇敵愾的情緒,畢竟此次作戰和之前的任何一場戰爭都不一樣,這是要在日本本土作戰,相對于日本人來說,盟軍就是侵略者,如果宣傳好了,對于本土決戰助力可不小。
果不其然,經過日本政府的刻意宣傳,日軍設在各個城市的征兵點都擠滿了滿臉憤慨的青年。
不說日本政府正在試圖將整個日本變成一座大的要塞,反過頭再說歐洲方面的戰事,諾曼底登陸作戰的準備已經進入了尾聲,
為了一舉撕開德軍的西線陣地,盟軍對諾曼底登陸戰役十分重視,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
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余艘運輸船。
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為此,盟軍的空襲由轟炸德國的工業區轉變成轟炸德國的交通線,由于盟軍對德的轟炸,使修建大西洋堡壘的進度一再變慢,甚至有些修建大西洋堡壘的工人被迫去修建鐵路。
從1944年3月底至5月底,美國、英國、加拿大的數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截止5月20日。盟軍全線準備妥當,只要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一聲令下,幾百萬大軍就會出現在諾曼底,對法國境內的德軍展開全面的進攻。
但是前線各部隊等待的嗎,命令卻遲遲沒有下達,原定于5月中旬的登陸計劃直到20日都沒有任何動靜,這引起了前線很多高級軍官的不滿。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