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黄网/亚洲大色/白虎抠逼/亚洲Av不卡

    德國人在歐洲蠢蠢欲動,而日本人也在亞洲著急著想要刷刷存在感。看到陳鋒所部忙于同蘇聯作戰,再加上這段時間陳鋒刻意誘導,中國國內的諸多報紙雜志在報道陳鋒所部與蘇聯之間的戰爭時雖然大唱贊歌。

    但是卻毫不忌諱地報道了第八戰區歷次戰役的“損失”,一向觀察細微的日本人稍稍一統計,驚訝地發現,在這半個多月的戰爭中,陳鋒所部至少損失了15萬左右的兵力,幾乎與蘇聯人達到了1:1.5.

    得到這個消息之后,日本人那叫一個欣喜若狂。日軍大本營一致認為,陳鋒所部現在已經陷入了蒙古戰爭的泥潭,暫時無法脫身,這正是大日本帝國一雪前恥的最好機會。為了不影響陳鋒所部以及蘇聯這兩個勁敵的興趣,日本人并不打算在北方動手,他們將戰場放在了華中。

    其實很長時間以來日軍大本營都很糾結,自從他們侵占廣州、武漢后,由于戰線過長,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財政經濟陷入困境;日本國內反戰厭戰情緒開始滋長,統治階級內部因“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和對外政策的分歧而爭吵不休;更由于中國人民堅持抗戰,使其稱霸世界的戰略受到極大影響,處處呈現被動的局面。

    他們想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尤其是當德國在歐洲縱橫捭闔的時候,日本人也向坐一趟順風車。看到東南亞那么多的無主之地,日本人心動了。但是想要南下收取那些熟透了的果實,中國戰場必須安穩,中國人絕對不能跳出來搗亂,不然大日本帝國可就麻煩了。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調整其侵華方針。

    為了適應南下戰略,日軍在軍事戰略上做了相應調整。第一,放棄速戰速決戰略,準備長期作戰。第二。明確規定軍事行動要服務于政略和謀略工作。

    第三,為減少消耗而限制戰爭規模和強度。在作戰范圍上,“如無重大必要不企圖擴大占領地區”,“力戒擴大缺乏準備的戰線”;在兵力上“為準備今后國際形勢的轉變,要在各方面減少駐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戰形式上“進行小接觸”,只是在“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擊時。及時予以反擊,消耗其戰斗力”。第四,把軍事打擊的重心移向對付其后方的抗日游擊戰。

    經日軍大本營商討決定,立即著手調整對國民政府的打擊戰略。其總體構想是:確保和穩定占領區,使之成為“大東亞戰爭”的總兵站基地,對國民政府繼續施加軍事壓力。削弱其抗戰力量,并以政略和謀略相結合,摧毀其繼續抗戰的企圖,然后利用“大東亞戰爭”的成果,促使國民政府屈服,實現侵略意圖。

    為打擊國民政府的抗戰意志,消滅中國第9戰區部隊的主力。日軍中國派遣軍第十一軍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師團及3個旅團約10萬兵力,在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采取奔襲攻擊的方針,發動了“湘贛會戰”,進攻長沙,長沙會戰爆發。

    為打破日軍戰略企圖,中國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軍30多個師約40萬人的兵力,采取逐次抵抗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長沙附近消滅進攻的日軍。

    1940年6月14日,日軍第106師團由贛北奉新向會埠的中國守軍第19集團軍第60軍發起進攻;以第101師團一部向高安中**隊第32軍與第58軍進行牽制性攻擊。

    中國守軍未抵抗住日軍的進攻。陣地被突破,第60軍和第58軍分別向宜豐、凌江口等地轉移;第32軍轉移至錦江右岸之灰埠、袁浦之線。

    18日,日軍攻占上富、村前街、斜橋等,并向高安猛攻。

    19日,守軍經激戰后放棄高安。退守石鼓嶺和石腦圩西南高地,阻日軍西犯。21日,第32軍向高安反攻,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22日,克復高安、高城,進占馬形山、趙家山之線。第74軍進占斜橋、南山何。日軍第101師團由高安向東北方向及五橋何退卻。第106師團主力由奉新向西進犯,突破守軍第183師和第15師陣地,24日,占領橫街、甘坊,并繼續西進。25日,中**隊調集幾個師兵力向甘坊一帶之日軍反擊,與其展開激戰。

    與此同時,日軍主力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強渡新墻河,向新墻河北岸守軍第15集團軍第52軍發起進攻。守軍頑強抵抗5晝夜,于22日晚,被迫退至河南岸。

    23日拂曉,日軍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強渡新墻河南進;上村支隊在汨羅江口附近營田登陸,對第15集團軍形成夾擊之勢;第33師團由麥市南下,企圖消滅湘北中**隊。第15集團軍依據新墻河、汨羅江陣地抗擊日軍,予日軍以重創后,于24日撤至汨羅江南岸。

    在長沙會戰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日本國內就不久前實施的新政策進行了總結,并且就南下作戰首次進行了秘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