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位于薊州之北,兩者之間并無關山阻隔,更無長城要塞,而是一片坦途,契丹游騎之前之所以能入境突襲薊州北境的軍堡,原因就在于此。從薊州北到雁南,路程并不遠,否則耶律欲隱也不可能跟耶律格孟跟的那么緊。在馬懷遠率領薊州軍伏擊耶律格孟,又陷入與耶律欲隱的苦戰時,李從璟帶領百戰軍朝北而行。
李從璟的目標很簡單,就是雁南,契丹在南線屯兵的兩個大本營之一。
為防范李從璟支援渤海國,耶律阿保機在草原南邊立了兩個屯兵地,雁南和營州,兩者相互呼應,以阻隔盧龍與渤海國之聯系,加之如今遼東大半在契丹軍之手,盧龍與渤海國之間的確險阻重重。這也是為何李從璟之前會說,雁南、營州之契丹軍,是眼中釘肉中刺。
不拔掉雁南和營州這兩顆釘子,李從璟就無法支援渤海國,無法將契丹拉入他蓄謀多時的混戰沼澤。
耶律阿保機在雁南、營州屯兵之后,沒有因為覺得扼住了交通要道,就高枕無憂,整日曬太陽無所事事。在這種情況下,他沒忘記下令耶律欲隱,讓他給盧龍制造麻煩。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使李從璟疲于應對,以求在耶律阿保機攻克渤海國之前,他們能將李從璟拖住,不讓李從璟有動其它歪心眼的精力。
耶律欲隱施行這個計劃的第一步,就是派遣精銳游騎,襲擊了薊州北境的軍堡。這步棋的精妙之處在于,契丹游騎襲擊薊州北境軍堡之后,大軍卻沒有趁勢出動。如此作為,是想讓李從璟無法弄清耶律欲隱的戰略目的,以求達到一葉障目的目的。與此同時,耶律欲隱磨刀霍霍,整軍備戰,隨時應對李從璟的出招。
然而讓耶律欲隱沒有想到的是,李從璟重奪薊州北境軍堡的行動,來的太突然來快了些,快到耶律欲隱還沒有能夠享受到讓李從璟無所適從的快意,他自己就陷入了兩難抉擇中。
李從璟之所以能夠在極短時間內,重奪薊州北境軍堡,一方面固然在于其決策果斷,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卻是馬懷遠事先就帶領百騎北上了,親眼看到了倒水溝軍堡的情況,所以消息傳遞到李從璟面前的速度,非常之快。
如此一來,耶律欲隱反而弄不清楚李從璟的戰略意圖了,在軍情處將其眼線探子盡數捕殺的情況下,他甚至不知道那突然北上的薊州軍千騎,背后有著怎樣的黑手。
雙方交手,這一來一往之間,戰場局勢數變,一度成為撲朔迷離之局,讓人摸不著頭腦。
為將主動權再度握在手里,耶律欲隱派遣耶律格孟,率領三千騎開路。一方面,他是要探一探李從璟的后手;另一方面,他也是想看看,能否趁勢拿下薊州,給李從璟制造更大的麻煩,獲得更大的轉圜余地與軍事主動權。
明面上的交鋒,無論是薊州北境軍堡的爭奪,還是馬懷遠伏擊耶律格孟,耶律欲隱又將薊州軍擊敗,都不是什么難以看清的事,而暗地里的交鋒,除卻李從璟和耶律欲隱的斗智斗勇外,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雙方的斥候、探子之間的交鋒。
在斥候與探子的交鋒中,有軍情處這把利刃的李從璟占了大便宜。
其一,通過軍情處捕殺契丹斥候、探子,李從璟讓耶律欲隱失去了薊州境內的視野;其二,李從璟對雁南軍,仍舊保持有一定掌控力,至少,他知道雁南兵營具體在哪個位置。
戰斗進行到這里之后,矛盾已經被充分激化,到了要迎來高-潮的時候。接下來要揭曉的,就是這個高-潮點到來的具體時間,以及由誰掀起這個高-潮。
耶律欲隱讓耶律格孟追擊馬懷遠,懷有深層次的目的,而李從璟讓馬懷遠伏擊耶律格孟,同樣有著更深的用意。
這個用意就是,如果馬懷遠能夠成功伏擊耶律格孟,并且契丹沒有援軍,那么百戰軍不會行動,馬懷遠憑薊州軍之力,獨自吃掉耶律格孟,戰事結束之后,雙方交鋒的節奏就會暫時緩一緩,激化的矛盾也會稍稍冷卻;如果馬懷遠在伏擊耶律格孟時,契丹援軍來了,但來得不多,百戰軍就會跟上來,與馬懷遠一起,將耶律格孟連帶契丹援軍都吃掉,這也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戰果;最后一種情況,就是馬懷遠當下面對的情況,也就是契丹援軍來得很多,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李從璟的圖謀就會更大,他會親手將本就激化的矛盾,向上提一個臺階,一步將戰事推進高-潮。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