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璟在處心積慮對付契丹,耶律阿保機雖然不會在當下專門來對付李從璟,但為應對大唐,他一向是有所謀劃的。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謀劃,和李從璟如出一轍,也是聯合其他力量,牽制大唐。
當今天下,未臣服大唐、向大唐稱臣的諸侯,已經不多。蜀國,吳國(楊吳),算是其中國力最為雄厚的兩個,而蜀王和李存勖一樣,向來沉迷享受,對大爭天下這種事不太關心,那么唯一剩下的諸侯,就只有吳國一家了。
和契丹聯手,共同牽制大唐的,就是吳國。當今的吳國,雖然吳王是楊渥,但實際掌權的卻是徐溫父子。吳國為何要牽制大唐,原因很簡單,吳國對大唐不放心,徐溫父子也是有野心的人物。
因固知吳國之實力,也知道徐溫、徐知誥父子的野心,李從璟一直很重視他們。他表達重視的方式,就是派遣大量軍情處銳;無;錯;+士,常駐金陵、廣陵、團州這些地方,嚴密監控吳國朝堂的一舉一動。
軍情處這份情報,源自于金陵,信中提及吳國剛派了人來,要出使契丹。這樣的事并不稀奇,吳國之前就如此做過,但這回之所以引起李從璟的重視,卻是吳國這回派來的人不一樣。
徐溫讓其義子,也就是日后南唐的開國皇帝徐知誥(李昪),北上了。
依照當今天下大勢,吳國暫時對李從璟威脅不大,但日后吳國必是大唐勁敵。原本的歷史上,柴榮、趙匡胤攻打吳國時,徐知誥已死,老一輩開國功臣、名將都已不在人世,吳國國中無人,加之無論是南唐中主李璟,還是后主李煜,那都都是才子詩人,不是當皇帝的料,所以柴榮和趙匡胤攻南唐打得并不太難。但這并不能說明吳國國力不行。在原本歷史上,即便是在徐知誥早逝,李璟繼位后,僅憑徐知誥留下的遺產,李璟就輕而易舉攻下了閩國、楚國。其國力如何,由此可見一斑。
何況,日后李從璟登位時,他要面臨的,是正如日中天的徐知誥,是吳國人杰都健全,國力也經由這些年韜光養晦蓄積到了一個頂點的吳國,那可是一個龐然大物。
所以這回聽到徐知誥北上,李從璟當打定主意,讓軍情處嚴密監控海上航線,盡最大的可能抓住徐知誥。
不過這件事卻是急不得,在安排下去之后,李從璟就沒再多想。
奔波檀州、云州、居延海這些日子,數經搏命、大戰,李從璟也很疲乏,待幽州眾文武官吏散去之后,李從璟本想回到后院,和任婉如好生說說話,再作休息時,門子來報,有人求見。
要來見李從璟的,是木哥華。
木哥華本是黃頭部酋長之子,在黃頭、臭泊兩部反抗契丹,被耶律倍率軍平定后,木哥華便一直在被契丹追殺,之后逃出草原,被軍情處尋得,于是帶到了幽州。李從璟將木哥華留在幽州,打得是借用他的身份,讓他在日后時機成熟的時候,深入契丹國內,聯合那些如同黃頭、臭泊兩部的部落,在李從璟發兵草原時,與之里應外合,共謀契丹。上回木哥華來幽州時,并未深談這個問題,一因時機不成熟,二來也是因為李從璟尚需觀察木哥華。只不過李從璟事務繁忙,幾個月過去,竟是將木哥華放在一邊,差些忘記了,再沒跟他提幫他殺回草原的事。這回歸來,木哥華如此著急求見李從璟,可見他的心態變化。
木哥華見到李從璟之后,客套寒暄一番,隨即將話題引入整體,他正色道:“李將軍,此番求見,乃是來向將軍辭行。”
“辭行?”李從璟眉頭一挑,故作了然的說道:“也是,幽州畢竟地處邊境,繁華不及中原,你想去中原看看,亦或是想去中原定居,也是應該的。”
木哥華搖頭,“在下非是欲去中原,而是要回草原。”
“回草原?”李從璟露出吃驚的神色,“你要回草原作甚?前番你好不容易逃脫契丹追殺,到了幽州,這才數月,便欲回草原,可是本帥招待不周?”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