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坐在車廂里,撩開簾子,但見原本偏僻的官道邊上,林立了二十幾家鋪子,每家鋪子里間、外間,全部擺滿了各種大小瓷器。
已到晌午,旁的主顧皆已離去,正好方便貓兒談買賣。
她同王五兩個,拿著她的畫冊順著各家鋪子一路問過去。
價錢大差不差,工藝也大差不差,兩人聽來聽去,倒一時不知該選哪一家。
王五一攤手“小的只會殺人,挑選瓷器的精細活,全然是門外漢。”
貓兒也是個門外漢。
王五倒是分享了一些他殺人的經驗
“遇見那個人,并不是沖上去一刀了事,得先檢查四周情況,瞧瞧他有沒有幫手。瞧瞧殺了人后,自己的生路在哪里。
小的忖著,只從鋪子里瞧不出什么來,我們得去一回窯里,看看他們的幫手才成。”
貓兒點頭贊道“可見你殺人沒白殺,積累的這么多經驗,足夠用了。”
兩人跟著各家掌柜又一間一間往窯里去。
瓷窯并不是孤零零一座燒窯,通常連著一片大院。
幫工們在院里制作出陶器泥胎后,就近放進燒窯里。按一定周期,每三、五日點火燒制,待燒制出來后,再挑選成色好的賣出,成色差或者燒壞的,只能廢棄。
兩人去燒窯里看過,果然比不看,掌握了更多信息。
首先泥胎干不干凈,就能從現場環境看的出來。
管理得當的燒窖,干土、濕泥、松枝都各有存放之地,十分有條理。
而管理松懈的燒窯,鼻子胡子一把抓,后院亂糟糟一片。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