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晏清當然知道,這一系列工序中,必定要有風箱的。無論什么時代,只要需要充足的火力,就必須要大量的空氣進行助燃。
雖然古代把這種助燃方式集中在鼓風上,但在他們潛意識里,也有引風設置。
比方說煙囪,只不過這個煙囪是遵循了自然之力,只是人們的經驗使然,并沒有系統的理論根據。
將作監設計的池窯的鼓風方式,也像尋常的窯爐那樣,有風箱、有煙囪,最大的毛病是煙囪不夠高,也沒有恰當的引風措施。
夏晏清相信,在座的,包括曲江在內的三個將作監人士,對他們的煙道專業知識很有信心。
在缺陷還沒有展示出來的時候,憑她一個并不擅長工匠行的年輕女子,只看了看圖,就提出質疑,絕不可能讓這種專業人士信服。
這樣一個新技術,在投料試運行的過程中,是不可能一次就順利推進下來的。在測試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正道。
否則,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怕是早就沖破宇宙,突破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她便也不糾結,點了點頭,說道“既然方大人對池窯鼓風的推力如此有把握,晏清便也多了份信心。如今的連續性池窯技術,也只是在推論上能夠成型,具體的使用情況,還要等真正運作起來才能知曉。接下來,在投料熔制過程中看效果吧,如果能暢通運作下來,自然是咱們大家都希望的?!?br/>
這番話,聽的曲江、方朝生等三人沉默半晌。
池窯技術的構思是夏晏清提出來的。
而夏晏清自己也說了,若研究順利,最少也得一兩年的時間。若不順,十年八年、甚至十幾年未見成功也是有的。
這本就是玻璃制作的一個大變革,若是成功,同樣的時間、人力、燃料,產出將數倍、甚至十數倍的增加。
如此大的增益,試驗過程怎么可能一次性成功?
這份設計,在試驗的過程中,必定要經過多次改進,之后能成功,算是大家的幸事了。
反倒是關家三人心中有數,并不以為這是件簡單的事情。
關家是做生意的,其中也有類似于傳統琉璃瓦那樣的作坊,自然知道做實業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