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李祺幾乎沒有一刻停歇,整日東奔西走,忙得腳不沾地。
他的身影穿梭在京城的各個角落,從大明皇家軍校的選址到開工建設,再到軍校的科目設置與訓練方式的制定,無一不需要他親自過問。作為軍校的發起人,李祺深知此事關系重大,絲毫不敢懈怠。
新的義務兵役制度的推行更是讓他焦頭爛額。如何募集新兵,如何安排訓練,訓練內容又該如何設計,這些問題像一座座大山壓在他的肩上。盡管李祺從未真正當過兵,無論是前世還是今生,他對練兵之事都一竅不通,但他并非毫無頭緒。當初在青龍山集訓時,他曾親眼主持過軍隊的訓練,積累了不少經驗。再加上徐達、李文忠等頂尖名將的鼎力支持,編寫訓練條例倒也不算難事。
然而,李祺心中清楚,傳統的練兵手段固然能練出一支強軍,但那并不是他想要的。他需要的是一支類似于后世的現代化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能夠在戰場上發揮出遠超傳統軍隊的戰斗力。雖然他沒有親身經歷過軍隊生活,但后世的互聯網時代讓他對現代軍隊的訓練方式有所了解。這些知識,如今成了他推行軍制改革的重要依據。
新的義務兵役制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普通募兵,普通人通過身體檢查和篩查后即可服兵役,滿四年即可退役;另一部分則是針對大明武將勛貴集團子女的軍校學生招募。只要進入大明皇家軍校并順利畢業,這些學生便能成為新軍制下的軍官將佐。這一制度借鑒了后世的軍校體系,也是各國普遍采用的方式。
大明皇家軍校的招生工作進行得異常順利。武將勛貴們深知這是武勛傳承的關鍵,紛紛將子嗣送入軍校,甚至李文忠也將自己的幼子送了進去,為眾人樹立了榜樣。然而,真正讓李祺感到擔憂的,是如何從京畿三省募集到五萬新兵。在舊有的觀念下,百姓對當兵充滿恐懼與排斥,生怕成為軍戶,世世代代受苦。
為此,李祺與太子朱標召集了武將勛貴們開了一次小會。會議的地點設在東宮的一間寬敞廳堂內,廳內陳設簡樸卻莊重,墻上掛著幾幅山水畫,顯得肅穆而寧靜。李祺站在廳中央,目光掃過在場的眾人,神情凝重。
“五府這邊,要盡全力敦促此事,派遣專人負責報名遴選工作!”李祺的聲音沉穩有力,目光最終落在李文忠身上。他知道,士紳縉紳絕不會坐視不理,他們定然會百般阻撓,甚至暗中使絆子。
李文忠微微頷首,神色肅然:“五府已經派出人手,更有三位大將坐鎮京畿三省,親自負責推行義務兵制度。此外,我們還給地方衛所下達了指令,要求他們全力配合此事。”
李祺點了點頭,心中稍安。這場軍制改革,軍方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他們自然會鼎力支持。然而,僅靠軍方還不夠,朝廷的文官集團也必須做出表率。他轉頭看向太子朱標,語氣堅定:“殿下,朝廷這邊也不能閑著。既然是國政大事,朝臣自當做出表率。群臣家中有適齡子嗣的,盡皆送入軍校。若有隱匿逃役者,革職查辦,絕不留情!”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