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不便。
運輸是一個大問題。
古代糧食的運輸方面,一百斤的糧食從江南地區(qū)運到京城、邊關(guān)地區(qū),最多也就只能夠剩下不到一半。
因為這個時代的運輸,基本上都是靠肩挑手扛,有條件的才能夠用馬車、騾車,而漕運才是運輸?shù)拇箢^,但漕運需要有水的地方才行。
這也是為什么這些鹽商非常喜歡納銀開中的原因,因為以前運糧食到邊關(guān)地區(qū)去,實在是太麻煩了,損耗也太大了,所以鹽商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想辦法招募人員到邊關(guān)地區(qū)去種植糧食,以此來獲得鹽引。
輸糧開中,無疑利國利民。
但納銀開中就不一樣了,只需要繳納銀子就可以獲得鹽引,而且操作起來的時候就靈活方便多了,到處都是自己人。
本來繳納一百兩銀子只能夠獲得一百引的鹽引,但因為他們打通了上下,可能繳納一百兩銀子,他們就可以獲得一千引、一萬引,甚至十萬引的鹽引。
葉琪變法之后,納銀開中沒幾年,朝廷每年還能夠收到兩百多萬兩稅銀,但是到了明中后期,隨著朝局的腐敗,東林黨人逐漸掌控朝政。
朝廷在鹽引方面能夠收到的銀子根本微乎其微,甚至于到了后面的時候,一年下來,購買鹽引的銀子僅僅只有幾萬兩,稅收方面更是慘不忍睹,江南地區(qū)一個富裕的大縣,一年的稅銀甚至于連一百兩都沒有,何其可笑也!
弘治皇帝這個所謂的“大明中興之主”,為了撈銀子支持葉琪變法,敗壞了大明鹽政不說,還給后世子孫埋下禍根,正因為這次鹽政毀滅性的變革,致使九邊軍費暴漲,然后鹽稅還越來越少,狗聽了都要搖頭苦笑。
到最后李自成來了,崇禎急得團團轉(zhuǎn),財政卻拿不出錢充軍費,崇禎鼓勵官員捐款,結(jié)果僅得幾十萬兩。
李自成入京,沒錢犒賞三軍,于是,也向明朝官員拿錢,不過農(nóng)民軍可沒崇禎那么溫柔,一番嚴(yán)刑拷打下來,居然搜刮出了七八千萬兩。
明末國庫空虛,而官員腰包卻鼓鼓囊囊,為何個人財富遠超國家財政,這不是一個怪現(xiàn)象嗎?
相比于讓士紳縉紳侵吞食鹽利潤,還不如直接將這些蛀蟲米蟲給踢出去,把這筆銀子砸到軍隊上面,至少讓軍隊吃飽喝足了,人家是真給你老朱家賣命,真能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浴血搏殺!
老朱陛下設(shè)計的軍衛(wèi)屯田制度,到了嘉靖朝就行不通了,屯田減少與軍戶凋零等種種難題接踵而至,嘉靖年間募兵制開始大規(guī)模推行,嘉靖帝在詔書中明確將募兵作為長久之計。
但,募兵卻給本就緊張的財政帶來沉重負擔(dān),從財政數(shù)據(jù)來看,嘉靖二十八年,太倉庫銀支出為三百八十萬兩,短短兩年后的嘉靖三十年,支出飆升至六百萬萬兩,而當(dāng)時銀庫一年的收入僅兩百多萬兩。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