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書記,是這樣的,我這次到羊城是跟標致公司有些業務往來。”林致遠說這句話的時候,一直在觀察方易同的表情。
方易同那張國字臉上古井無波,看不出任何變化。
如果不是林致遠在來的路上已經從方婭那里得知,她已經把事情跟父親說了。林致遠現在真的懷疑方易同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
這位方書記的城府還真是深不可測啊!
“不過我除了在革鋼工作之外,還在神州鋼鐵行業協會擔任秘書長一職,今天沒什么事情,我就去了羊城的沙南鋼鐵廠,實地考察了一番,方書記,我發現羊城本地的鋼鐵企業現狀堪憂,存在不少問題……”
林致遠這句話一出口,方易同終于動容了。
作為羊城最高級別的領導,他當然知道本地經濟發展一直處于一個不平衡狀態。
外貿行業,輕工業,制造業蓬勃發展,但是重工業,尤其是冶金行業與先進企業的差距越來越大。
方易同也很想扭轉這種局面,打破這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實現兩條腿走路。
可是重工業的發展哪有那么容易?
它可不像制衣廠,玩具廠這種技術含量低的小工廠小作坊,一個老板帶十幾個工人就能把攤子支起來。
冶金行業,石化行業這些重工業都是非常吃資金、吃技術的,沒有國家的扶持,很難搞起來。
第一個難點就是先期投資巨大的問題,建設一家成規模的鋼鐵企業所耗費的資金都是以十億為單位的。
這個對羊城來說倒不是太困難,畢竟羊城是改革開放最先富起來的地區,咬咬牙也能解決資金上的問題。
俗話說的好,能用錢解決的就都不是問題,但是建設一家鋼鐵企業除了錢的問題外,還有技術上的難題。
一家成規模的鋼鐵企業需要至少幾百名技術人員、工程師,還需要幾千名成熟的產業工人。
這些人員的培養可不是光砸錢就能辦到的,要靠時間的積累。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